蚯蚓是一种常见的陆生环节动物,又名地龙、曲鳝,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门、寡毛纲。以下是对蚯蚓的详细介绍:
一、外观特征
形态:蚯蚓身体呈长条状,长度一般在2~30厘米之间,体色通常为灰褐色或棕色,表面有明显的环纹。
结构:蚯蚓由头、颈、胸和腹四部分组成,头部有一对眼睛和口器,能摄取泥土、残渣和腐烂植物。
体表特征:双侧体壁下有一对外摆的柔软刺毛,有助于在土壤中移动。
二、生活习性
活动习性
昼伏夜出:蚯蚓是夜行性动物,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,夜间外出活动,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,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。
喜阴暗:蚯蚓为负趋光性,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、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,但不怕红光,趋向弱光。
喜潮湿: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、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,特别是肥沃的庭园、菜园、耕地、沟、河、塘、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、垃圾堆、水缸下等处。
喜静: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,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。
喜温暖:蚯蚓喜欢比较高的温度,低于8℃即停止生长发育,繁殖最适温度为22~26℃。
食性
蚯蚓是杂食性动物,除了玻璃、塑胶和橡胶不吃外,其余如腐植质、动物粪便、土壤细菌、真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。蚯蚓味觉灵敏,喜甜食和酸味,厌苦味,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,每天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。
繁殖习性
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,在高密度情况下,小的繁殖多了,老的就会跑掉、搬家。
蚯蚓通常采用体内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,活动温度和繁殖都在4℃~30℃左右的范围内,一旦超出这个温度范围,就会进入休眠状态。
三、生态作用
土壤改良:蚯蚓在土中不断地钻洞掘穴,使土壤内的有机物质和深土翻到表面层上来,不仅改造了土壤的结构,还提高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、蓬松度和蓄水能力,有助于植物根系更好地深入泥土吸收养分。
肥料制造:蚯蚓排出的粪便(蚓粪)是绝佳的肥料,养分齐全,为土壤增肥。蚓粪与土壤形成水稳性团聚体,有助于增强土壤通气性和持水性,防止土壤板结。
生物群落调控:蚯蚓调控着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生物群落,是土壤有机碳、氮、磷、硫等元素循环和土壤矿物分解的主要驱动者。
生态指示物种:蚯蚓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土壤的健康状况,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指示物种。
四、经济价值
在农业上,蚯蚓肥料作为有机肥料被广泛应用,有助于提升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。
蚯蚓本身及其提取物在医药、化妆品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。
五、数量与分布
全世界约有3000余种蚯蚓,我国已记录有229种。
蚯蚓广泛分布于平原、水泽地、山地等多种环境中。
综上所述,蚯蚓作为一种常见的陆生环节动物,在土壤改良、生态维持及经济价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- 上一篇: 鸵鸟吃什么植物的叶子
- 下一篇: 如何提高鸵鸟繁殖力
发布评论